首页 > 作文 > 初中生作文 > 初二作文

安化擂茶作文

admin 初二作文 2020-04-23 03:08:18 揭西安化

篇一:《我爱家乡的擂茶》

我爱家乡的擂茶

肖堰镇花庄中学 七(2)班 柳霞 端起一杯凉白开,清淡中似乎夹杂着几分苦涩,水到喉咙却又像鱼刺般难受。细细品味,这水中带着醇厚、芳香而又微苦的滋味。这就是我家乡的土特产——–擂茶。我爱我家乡的擂茶,更爱那茶中刚柔相融的品味。

我童年大多就是在这碗擂茶中度过的。不知是出于哪位“御厨”之手,它成了我们家乡饮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各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做好一钵擂茶,并非易事。但在我的那些心灵手巧的婶娘手中却是“小菜一碟”。每到阴雨连绵的春天,就是做擂茶的旺季了。

首先要准备茶泥的原料。最好就是那刚采回来嫩嫩绿绿的野菜,后用刀稍稍切碎放进茶钵里。每每这时我总闹着要尝尝,婶娘们拗不过我,也只好用手捏一点点放在我嘴边,苦涩的我只摆头,婶娘们便笑着我。过一会儿,他们加上适量的盐、熟花生仁儿、黄豆、莲子、爆米和茴香之类的佐料,再用茶杵轻轻捣碎。这时就会散发出阵阵清香,那香味越来越浓。我馋得只流口水,可不敢再尝了。婶娘们用手摸着我的头说“小丫头,还没做好,怎么会香呢?等我们做好了会喊你的。”我半信半疑坐在门口等着。又一股香味飘来了,是婶娘们在加茶油了,那香喷喷的茶油淋洒在快要冒出汁的泥团上。最后就是烧开水煮茶泥了。需用大火烧,等水不沸腾时倒上几勺茶泥,轻轻搅动,当你闻到浓烈的香味时,擂茶就基本上做好了。这时婶娘们总是让我做最后一道工序:我将已经炒好的芝麻粒撒在那粘粘的油膜上。这时的擂茶让人直流口水,那惹人的淡绿让你赏心悦目,那淡淡的清香让你沁人心脾,那微微的苦涩让你苦后甘甜。

现在我已经好久没有回到家乡,我始终忘记不了那漫浸着心头浓浓的擂茶,更忘不了那生我养我的故乡。

( 指导老师:李系群:本文透漏出浓浓的乡土气息,

将原生态擂茶的制作过程和那淡淡的清香都融入到乡土文化之中了。)

篇二:《擂茶飘香》

擂茶飘香

我是一个客家人,家乡在广东揭西。在我的家乡,擂茶算得上客家饮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有关擂茶,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北宋时,潘仁美奉宋太宗之命南下征服南汉王朝,派一小分队从揭西进攻广州。到了揭西后因为士兵大都是北方人,加之天气炎热、水土不服,士兵们纷纷上吐下泻,病势严重,将领们心急火燎,却又束手无策。一个老婆婆闻讯赶来,传授了一个秘方,用擂茶治病。根据需要,她吩咐一些人去摘茶叶,一些人去挖生姜,有些人去碾米,有些人去找擂钵和棒子。等把这些东西办齐以后,很快就制成了大量的擂茶。因用擂钵,而称“擂茶”,说给那些病倒了的士兵每人喝一大碗滚烫烫的擂茶,然后蒙头盖脑睡上一觉。次日醒来,人人浑身大汗,个个大打喷嚏。说也奇怪,病人们都痊愈了。

这个传说虽不一定是真的,但那擂茶的香味,就足以让人清爽神怡。{安化擂茶作文}.

擂茶的香,让人不禁想起那茶园里嫩嫩的茶叶,茶香飘万里。 擂茶的香,让人不禁食指大动,想道:就是这个味儿! 擂茶的香,让辛勤的客家人在辛苦劳动后,伴着袅袅炊烟,走在回家的路上,心已随那茶香飘到天边!

在老家,每到重大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做擂茶,几个妇女坐在家门口,双脚夹着一个大擂钵,手持棒子,棒子在擂钵里搅动着、碰撞着,发出一种类似撞钟的声音,听起来格外舒服。

妇女们边擂边聊天、拉家常,说到兴奋时不觉喜笑颜开。孩子们也没了平时的顽皮,不再打闹了,都端坐在一起,认真地看着自己的妈妈擂茶,双眼流露出一种渴望,不时舔舔嘴唇,仿佛吃到了擂茶般。 妈妈们则好笑地看着自己贪吃的孩子,想把他们从身边赶去玩,可孩子们都惦记着好吃的,一个个赖着不走,认真注视着妈妈的动作,天气热时,鼻尖总会沁出密密的汗珠。

啊!那家乡的擂茶,让远在千里的我,也有了一丝向往。{安化擂茶作文}.

我回老家时,品尝了那里原汁原味的客家擂茶。端起碗,吸上一口气,茶香顿时扑鼻而来,满屋子的香味,让屋外的几个小孩都忍不住伸头张望。

容不得房屋的束缚,容不得时间的蹉跎,容不得鼻尖的轻嗅,是散开了、冲开了、铺开了的一股味儿!

好一个客家擂茶!

轻啜一口,粗糙的茶渣顺着口腔滑下,途中不时摩擦着舌头,刺激着味蕾。像是一颗炸弹,在口腔中炸开,那浓郁的茶味,充斥整个口腔,包裹着舌头。味蕾都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好一个客家擂茶!{安化擂茶作文}.

浓浓的茶香发出的香气,碰撞在房屋的四壁上。墙壁仿佛闻到了茶香,在渗透着,让远处的人们闻到,否则这茶香怎么能飘得这么远呢?

浓浓的茶香发出的香气,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过路人的鼻尖上。路人们的鼻尖蓦然变成了“雷达”,搜寻香味的源头,互相询问

着,否则这茶香怎么会总飘不完呢?

浓浓烈烈的细腻的抒情,浓浓烈烈的热情的诉说,浓浓烈烈的茶香泛起的微微涟漪,浓浓烈烈的香气的发生和隐去〃〃〃〃〃〃

好一个客家擂茶!

几口下去,一碗就见底了,舌尖却还在寻找着、搜寻着、探测着久久不散的气味。虽然肚子已经饱了,但口腔和鼻腔的神经都在强烈要求着:再来一碗!

热情好客的客家人啊,你们发明了这香味浓郁的擂茶,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也只有你们,才能让香气在这儿弥漫!

干旱的北方是大风和尘土的天地,在那儿,飘不得这样的香气。 除了气候湿润的南方,哪里再有这么轻柔这么轻柔的风啊! 好一个客家擂茶!

每一口茶都细腻柔滑。每一口茶都甜润醇厚。每一口茶都是气味和味蕾的互相争斗。每一口茶都使人沉浸在浓烈的享受中,使人赞不绝口。

好一个风味独特、色味俱佳的客家擂茶!

像是要上瘾般,一口接着一口,全身的敏感都集中到了口腔和鼻腔!

一口接着一口,让人欲罢不能!

一口接着一口,所有的想法都被抛到九天云霄之外,纷扰和平静,缤纷和单一,都在这醇香中,交织!动荡!徘徊!冲撞!炸开!

当我放下碗时,肚子已经撑到不能再撑了。但那口醇香,一直蔓{安化擂茶作文}.

延在口中,在心头。

那是家乡的味道,独属于家乡的味道!

篇三:《茶文化民俗之擂茶》

茶文化 || 民俗之擂茶 擂茶这一习俗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香草、黄花、香树叶、牵藤草等)。待钵中的东西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

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饥。{安化擂茶作文}.

保留擂茶古朴习俗的地方有:广东省的揭西、陆河、清远、英德、海丰、汕尾、惠来、五华等地;江西省的赣县、石城、兴国、于都、瑞金等;福建省的将乐、泰宁、宁化等地;广西的贺州黄姚、公会、八步等地;台湾的新竹、苗粟等地;湖南的安化、桃江、益阳、凤凰、常德等地。

各地擂茶制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选择差别较大。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为客家擂茶和非客家擂茶两大类。

比如福建西北部民间的擂茶是用茶叶和适量的芝麻置于陶制的擂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细末后加滚开水而成。

广东的清远、英德、陆河、揭西、普宁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叶放进牙钵(内壁有纹路的擂茶陶盆)擂成粉末后,依次加上熟花生、芝麻后旋转研捣,再加上一点盐和香菜,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而成。

湖南的桃花源一带有喝秦人擂茶的特殊习俗。是把茶叶、生姜、生米放到山楂木做的碾钵里擂碎,然后冲上沸水饮用。若能再放点芝麻、细盐进去则滋味更为清香可口。喝秦人擂茶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心旷神怡”之感。{安化擂茶作文}.

湖南的桃江擂茶是芝麻和花生为主,放入碾钵里擂碎,后用白开水冲泡,再放点白糖。擂茶制成后稠粘如糊,色呈淡咖啡色,香气扑鼻,入口滑溜柔润、甜爽。制法大致和桃源相同,只是在吃法上各有不同。

桃江擂茶一般放糖,成为“甜饮”;而桃源擂茶则放盐,大多为“咸食”。桃江的妇女怀孕后,有特别要喝擂茶的习俗,说喝擂茶越多,养出的婴儿越白胖。

篇四:《揭西擂茶》

揭西擂茶

在揭西,擂茶可是夏日解暑必不可少的午饭。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擂茶,可比那些雪碧、可乐、美年达好多了。可是,该怎么制作擂茶呢?

首先,要有一个专门做擂茶的坛子。那个坛子外面光滑,内壁却粗燥无比。光有坛子还不行,擂茶嘛,就要有擂的东西。所以,就需要一根约一米长的棍子。这根棍子是用冬瓜木做成的。用它做出来的擂茶最正宗。之后,就开始擂茶了。首先,要把绿茶和苦乐心放在坛子里,然后用棍子贴着内壁研磨。这时,棍子上的一层木就会被磨成木屑混在擂茶中,这木屑是能吃的,这种木屑混在擂茶中,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会增添一抹草本的清香。喝一口,那种芬芳清香久久回味在口中。可比那些绿茶饮品好喝多了。磨成粉后,在把炒熟的薄荷、紫苏放进去一同搅拌,直至成为糊状。接下来的这一步十分有趣,先要将花生撒在坛子里。再象打地鼠一样,一个个捣碎。这很考技术,用太大力了,花生会滚走,太小力了,又捣不烂。等把花生捣成糊之后,就要冲上开水。可千万不能煮,那样会变味的。

光有茶可不行呀!这可是夏日必不可少的午饭呀!当然要配上一勺蒸得软软的米饭。白花花的米饭泡在绿油油的擂茶里,好似珍珠和翡翠。

光有饭和茶也不幸呀!得有菜。油光闪闪的豆干丁、绿油油的长豆丁、又香又粉的小豆……

把饭菜、茶拌在一起吃上那么一碗,别提有多舒服了。 这就是风味独特的揭西擂茶!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chuzhong/cezw/245128.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