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③子曰:“默而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1、简介孔子(不超过3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文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中字的含义。
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罔:_____________________
殆:_____________________
哉: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第一则语句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2、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3、先生迷惑不解 危险 “呢”表反问
4、(1)孔文先生凭什么被称作“文”呢?
(2)聪明而且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耻辱的事。(意对即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作文}.
5、“略”。
篇二:《教育鼻祖孔子言论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从一节作文课谈谈学与问
常州觅渡教育集团广冠校区 秦金妹 教育鼻祖孔子的言论中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陶行知先生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学中产生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学习,这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而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极难让小学生掌握,为什么?我们的学习内容有的较为枯燥,我们的授课方式有时比较单一,我们激发兴趣的教育手段有时模式化缺乏新意,……太多的因素导致学与问不平衡,学问的获取过程一开始就让小学阶段的孩子生畏,对今后的持续学习影响极大。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更是让人大伤脑筋。
曾进行过一节作文课的施教过程,觉得让学生生忧的作文课这么上还是很有滋味的。
案例:
教师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几题数学题吧!
出示(10+10= 20+20= 30+30= 40+40= 50+50= ) (一开头就吸引孩子产生疑惑,由问号开始的作文课也让人没有负担。)
教师启发:做完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议论纷纷:
为什么做数学题?
这么简单还考我们,太搞笑啦!
咦?老师啥意思?小学一年级就会做的题目,怎么拿来考我? 我满脑袋的大问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作文}.
教师引语:
是呀!我们感到好奇吗?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朗士就说过: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 你们这么好奇肯定能当科学家和诗人。
出示: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说,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给孩子丰富的词汇和语言,为后面的写作铺垫)
我们来做个实验,让事实说话吧!
学生瞪大双眼,看着老师做实验:想知道到底50+50=100是对还是错?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教师拿出两个量筒,拿出一瓶酒精和半杯水,把50毫升水倒进50毫升的酒精里,观察结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作文}.
“见证奇迹的时间到啦!”老师让孩子上前来观察刻度,孩子大声宣布,“96毫升,还冒着气泡!”再让学生摸一下,觉得杯子壁变热了。
教师过渡:你们奇怪吗?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播放科学老师的话)
“因为水分子小,酒精分子大,一部分水分子钻进酒精分子的空隙里去了。” “为什么会发热呢?”“因为水分子钻进酒精分子了时,分子运动产生了一种磨擦,所以会发热。”
教师启发: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有趣的现象,这节课让我们懂得了什么?
学生回答:
1、我们懂得了生活中只要我们勇于探究,不断开发,才能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
2、原来开始简单的数学题是个陷阱!(大家纷纷大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作文}.
3、不能人云亦云,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这是语文书中的一段话,我觉得很有哲理,我们上语文课,上作文课为了什么?不是说会默这篇课文,写出这篇作文就可以了,我们要想法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为了激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为孩子的今后学习寻找路径,所以让孩子觉得快乐,觉得知识的有趣是很重要的。在这堂课后,孩子们期待下节作文课,因为会有更多的活动,更有趣的内容等待着他们,“成语24点”,“寿司大拼盘”,……学生会问:“下节课,我们干什么?”“我们要准备些什么?”那么学习就会变得轻松许多!我们老师该做些什么呢?我们要做准备,去认识学生,给自己的课堂留予空间。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点中认为每个人都有天赋的学习潜力。如果学生在上了我们的课后没有感到
他想知道的比我对他讲的多得多的话,那么我们课堂上的教育目的就没有达到。我们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最美好的事物。这就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我们还要认识自己,还予学生自由。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与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少年儿童好奇好问,对学生的提问,我们应尽可能的满足。因为任何压抑、干扰都将使创造的心灵受损。我们在课堂上不妨对学生说:“同学们,对老师说心里话,你们想不想掌握更多的知识?老师这里有个学习新知识的好方法,你们想知道吗?”当你成为学生的一位顾问,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成为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相的人时,你也就明白了自己的角色,你也就给了学生自由的前提。我们要去关注生活,寻找话题。我认为所有有生命力的科学想象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和周围的社会紧密联系的,所以,一定要将作文撰写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我们要去观察,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带着一双观察的眼睛和一颗好奇的心去发现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思考:科学现象中自己有哪些疑惑之处?熟悉的现象中隐藏着哪些科学道理?我们在充分地交流后要去实践,对自己感兴趣的作深入观察或实验,让事实说话。教育教学的有效需要“两境”的融合。“两境”是指学习环境与学习心境。两境的创设就要求教师利用实物演示,表演体会,语言描绘或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以文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作文}.
图像、动画、声音等情境,建立友好的交互作用的学习环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心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增大学生学习的意向动力。写作阶段是学生将所思所学及内在的思维外化的过程,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有几次反馈的过程。作文还需要一片宽广的天地和一个合适的平台展示、推广,这样生命力才旺盛;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需要在被肯定、被接受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这样,学生的作文兴趣和科学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厚。成功需要成功来培育,兴趣需要兴趣来呼唤!从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入手,找到适合学生学与问的路径,我想,我们的学者会越来越多的!
篇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何晏在《论语集解》中给出的解释是:“学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怠”。朱子注曰,“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相比较而言,朱子把“思”解释为“求诸心”,属于“知”的范畴,把“学”解释为“习其事”,属于“行”这个环节,更契合《论语》此章本义。而何晏认为“学”就是读书,“思”是思考,解释得浅了,对本章主旨的领会有偏差。
《中庸》区分“至诚”与“致曲”两种境界,“致曲”功夫纯熟后即是“至诚”,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所以,应该以“至诚”为参照来把握“致曲”的内涵。同样,要真正发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章所蕴含的义理,还需要结合《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以及孟子“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来解读。
孔子称赞颜子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颜子当然不可能只“博学”而不“慎思”,颜子好学,不必说“思”,“思”已经包涵在“学”之中。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由于“思”是“天之所与我者”,是先天之“思”,故不必说“学”,“学”已经收摄在“思”之中,如同《中庸》之“至诚”(生而知之)自然统率“致曲”(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作文}.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面上把“学”与“思”对举,强调二者不可偏废,然而这只是浅层的意思。深入研读此章,可知孔子是站在“学”“思”相互交融转化的高度来分别论“学”与“思”之不可或缺。“学”与“思” 交融并进,功夫纯熟后,“学”与“思”合一,即是颜子之“好学”或孟子所谓“心之官则思”。
“思”是“知”,“学”属“行”。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题,但不是“知”与“行”从外面合二为一,所谓“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而是“知”“行”相互转化以至于无息而不间断,“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当“知”“行”相互转化而达到尽精微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阳明先生强调,“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
知行本体,原是如此”。“知行合一”确实不是阳明先生凿空杜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章即蕴含“知行合一”的思想。此外,《中庸》四章也是在阐述“知行合一”: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一般都把“中”简单理解为“无过无不及”,先确立一个不知、不愚作为“中”,然后判定知者之“过”与愚者之“不及”。但需注意,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的结果不是“道之不明也”,而是“道之不行也”。可见,孔子是从“知行合一”的高度来判定知者之“过”与愚者之“不及”,复得“知行的本体”,实现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中”。同样,贤者与不肖者之“行”,前者“过之”,后者“不及”,也是从“行”不能转化为“知”的高度而判定“过”与 “不及”,故曰“道之不明也”。
领会了《中庸》四章的主旨,再来分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相互转化而互为终始,其实不是“不思则罔”,而是“学”如果不转化为“思”则“罔”;不是“不学则殆”,而是“思”如果不转化为“学”则“殆”。孔子是从知行合一、学思并进的高度来谈二者不可偏废。“罔”不能仅仅理解为心中迷惑,而是“道之不明也”。“殆”更不能解释为“疲怠”或“危而不安”, 与“怠”相对的是“达”,不能通达为“怠”,所谓“道之不行也”。
从知行合一的角度看“学”与“思”,“学而不思则罔”,是“行不能明觉精察”;“思而不学则殆”,是“知不能真切笃实”。 “学”是“习其事”,是向外“开”的环节,《大学》所谓“格物”。“思”是向内“合”,返回心性,“反”的当下即是“明”,往而不返则是“罔”。学而不思,“学”本身也会受到影响,孟子所谓“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阳明曰,“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反之,则是“思而不学”,只悬空守着一颗心,不能诚其意,对内既不能明明德,对外也无仁民爱物之“用”,此所谓“殆”。
篇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龙源期刊网 .cn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作者:邹小玲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年第05期
【内容摘要】高中阶段的整理课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主为主、合作为辅的学习形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梳理反思、对学习策略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培养自觉、自主、自立的学习者为目的的课程。它在高中阶段语文学习中十分必要,且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整理课 自主反思 必要可行
一、整理课的内涵
高中阶段的整理课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主为主、合作为辅的学习形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梳理反思、对学习策略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培养自觉、自主、自立的学习者为目的的课程。
“以自主为主、合作为辅”,即要求高中生在整理课上必须以独立思考为主,学会自主梳理反思、归纳总结。在发现问题不能解决时,可以选择生生合作,或者向老师寻求帮助。“自觉、自主、自立”,是指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懂得学习决策,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学习活动中,只知学习具体知识而不知变通。在高中阶段,整理课应该和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作文讲评课等一样,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有时间、有计划、有目标。
二、高中语文为什么开设整理课
在高中阶段开设整理课,这主要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新课程改革和高中语文课程特点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可见,当前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理念就是以生为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有学习的自主性,它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先决条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突出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此外,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上对语文学习的能力要求也一直是六个层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语文是一门语言应用学科,学生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也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活动和自主实践,所学的知识就只能停留在识记理解等简单的能力层面上,不能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可见,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构建符合现实需要、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模式。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整理课,其本质就是反思性整理,它注重学生自主
篇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学习而不思考、不把所学的理论通过比较、分析、判断和理解并将其化为对我们的生活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知识,那么理论将仅仅是些空泛的、肤浅的概念。也就是说,“学而不思”的结果是我们没有真正吃透和掌握所学的理论或定律的本质和精髓,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就拿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社会变革来说,中国历尽李鸿章、曾国藩等为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社会改良运动,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戊戌变法”君主立宪运动。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了三民主义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通过从“黄花岗起义”到“武昌起义”等一系列艰苦卓绝的英勇起义,最终推翻了满清封建帝国,1912年建立了共和制国家。 同一时期在文化思想界掀起了一场提倡使用白话文和以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精神为口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深刻改变了知识界和青年学子的面貌,吸引他们对中国前途和命运思考。但是,当时人们只是学了西方民主共和制的皮毛、两院制政府架构和民主选举制度。当时的中国社会从上到下对“三权分立”和宪政精神为基石的西方民主共和思想体系还缺乏全面深入认识和全民共识。对“德先生”、赛先生”的思考并未被广泛传递给普罗大众,而专制和独裁思想却在军阀和统治集团中依然盛行,这从后来发生的张勋辫子军复辟,宋教仁被刺,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北洋政府中曹锟贿选等等与民主宪政精神完全背道而驰的一幕幕闹剧中可见一斑。因此,以当时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来说,要实现自由、民主和富强这样的目标还相当遥远。
“思而不学”就会有危险,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苦思冥想出来的东西经常是错误的,有时甚至是与事实完全相反的。主观臆造的理论或观点常常是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如果将这样的
理论或定律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岂不危险?
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生的“大跃进”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新中国顺利实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定下的各项目标。国民经济从新中国成立时的百废待兴到初步建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工农业体系,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当时的中央政府对经济运作规律和人口政策等方面的认识与驾驭能力是不完整、不清晰的和有缺陷的。但是,当前苏联提出要实现电气化和现代化后,我国也马上提出要搞大跃进,要搞现代化,要在短时期内赶“英”超“美”。在钢铁、电力、煤炭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指标。并表示:如若不然,就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就应该开除我们的球籍等等,诸如此类非理性和不成熟的观点。而现实是当时国家的经济底子薄,体系不完整,甚至是结构不平衡,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当初提那么高的发展目标无疑是在拔苗助长,其结果必然是国民经济严重衰退。
由此可见,对规律的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过程。不能仅凭一二次成功,就自以为什么都掌握了,不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和汲取经验和教训,不在实践中检验所使用理论的正确与否,那么犯错误的日子就会很近。学习、思考和实践是三位一体的系统,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这就是思与学的辩证关系。
篇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解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拼音:xué ér bù sī zé wǎng,sī ér bù xué zé dài.学:学习。 而:表转折,但是。 思:思考。 罔:迷惑。 殆:疑惑。 句子解释: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迷惑而无所得); 殆:有害(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而:却(但是)。【译1】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译2】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罔和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学而不思是指只读书学习知识而不懂自己去主动判断,这样对于学到的纷乱繁杂的知识不去主动判断就会陷入迷惑当中;思而不学是指自己独自闭门思考,而不懂去向外界、书本中学习基本的知识,陷入盲人摸象的困惑和危险中。相信有过读书、思考经历的人都有此体会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知道学习就是有害的。
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是: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
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拖累,从而,就会被书本表面迷惑而百思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 ,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使对其更加迷茫。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拓展—— 学与思相结合 ★
只重于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导致疲乏及危险。专靠学习、取法前人,而不加上自己的分辨、判断就容易遭到前人的思想蒙蔽及限制。前人的思想固然有很多是珍贵正确的,但也可能有一些不正确的,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尚未有解答的,因此如果受到前人的思想的蒙蔽及限制,就难免陷入迷惑之中了。相反地,有许多问题前人已有解答,然而他们在解答的过程中,曾误入歧途,历经千辛万苦才得到正确的解答。如果专靠自行思索而不知取法前人,则有可能像前人一样误入歧途,导致虚掷精力的危险。说明学习与思考结合的重要性。 启示:思考与学习要一同进行,二者缺一不可,否则要误入岐途。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chuzhong/cezw/242263.html